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会

线上消费质量观察图鉴

发布时间:2025-10-20 17:22:31

线上消费质量观察图鉴

屏幕里的“菜市场” 生鲜电商消费便捷与隐忧并存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商品质量、配送时效及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然而,行业在高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冷链管理不足、信息透明度低、售后服务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消费体验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会于暑期这一生鲜消费高峰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际体验、数据采集、交流访谈等方式,期望为推动生鲜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实现“让优质生鲜触手可及”的消费愿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转变,线上购物已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卖平台、电商物流以及社区团购等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异地购物、即时配送让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不再是问题。

     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生鲜商品易腐坏、保质期短,因此对商品的物流配送和收货时的鲜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深入了解线上购买生鲜商品的质量状况,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组织力量,于今年暑期,对主流电商平台、外卖平台以及社区团购平台等线上生鲜消费市场展开调研,并对线上生鲜消费现状进行分析。

      一、消费体验升级:便捷、实惠与品质的三重突破

     (一)便捷高效,满足即时消费需求

     线上生鲜购物平台凭借其即时性和便捷性显著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通过移动端应用或网页,消费者可随时浏览丰富的商品品类,从新鲜蔬果到海鲜肉类均可一键下单,避免了传统线下购物的路程奔波和时间成本。为满足消费者对线上购物“便捷、及时”的购物需要,许多平台纷纷推出“次日达”“半日达”等配送服务,或配备专属配送员进行专物专送。以淘宝平台“天猫超市”为例,其“半日达”服务内容为,若消费者在当日12:00前(或23:00前)下单,可于当日21:00前(或次日12:00前)收到货物。为进一步验证平台配送时效性,调研人员在7月27日23:19下单了标有“半日达”的商品,由下图订单物流显示,商品于28日00:25即完成发货,并于08:45完成送货上门服务,比预计送达时间提前约3小时。

image.png


     多数线上购物平台通常提供30分钟至2小时内的即时配送服务。例如,调研人员在饿了么平台下单后,商家实时接单,平台提供“蓝骑士专送”或“蜂鸟准时达”服务,配送距离为3.8公里,约30分钟后即可收到商品。同时,线上生鲜平台智能化的库存管理系统能实时更新商品信息,让消费者及时了解库存情况,避免缺货无法购买问题。平台与大数据相结合,个性化推荐算法可根据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优化选购流程。平台提供的送货上门、慢必赔、坏必赔、无接触配送、灵活支付方式及售后无忧等配套服务,为消费者线上购买生鲜商品提供全方位保障,进一步强化了线上渠道的高效优势,满足了消费者对生鲜产品便利性和时效性的双重需求。

    (二)物美价廉,满足“货比三家”需求

线上生鲜购物平台凭借丰富的商品种类和价格优势,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平台通常涵盖蔬菜、水果、肉类、水产、乳制品、半成品等全品类生鲜商品,部分平台还与产地直采合作,提供特色农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以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主流平台为例,其商品种类涵盖蔬菜、水果、肉类、水产、乳制品等全品类,并引入云南菌菇、阳澄湖大闸蟹等特色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在价格方面,由于省去了中间环节的流通成本,线上生鲜商品往往比线下商超更具竞争力。平台可以通过限时折扣、满减优惠、会员专享价等促销活动进一步降低消费门槛,各类促销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性价比。调研发现,经过平台补贴优惠券、会员折扣等,美团买菜的部分果蔬价格较传统菜市场低10%-15%。同时,部分平台推出拼团、秒杀等玩法,使消费者能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高品质生鲜商品,提升了整体性价比。以拼多多“多多买菜”为例,通过平台推出的“多人团”模式,部分水果价格可低至线下超市的60%-80%。这些价格策略有效降低了消费门槛,使线上生鲜购物成为兼具丰富性和经济性的消费选择。

image.png

     (三)技术提升,满足品质保鲜需求

      近年来,线上生鲜购物平台依托专业化的冷链配送体系,构建了完整的商品保质保鲜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生鲜商品的品质保障能力。主流平台普遍采用“产地—仓储—配送”全链路冷链管理,建立了从产地到餐桌的全链路冷链管理系统,通过“预冷处理-冷藏仓储-恒温运输”的三段式温控体系,有效保障了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以水产配送为例,调研人员在京东自营平台“京东七鲜”下单冻虾产品后,约45分钟即到货,调研人员观察后发现,产品通过“冰袋+保温箱”组合的方式进行包装,使低温商品在夏季配送时仍能维持冻结状态。同时,产品包装上还附有原产国、生产方式、养殖地、生产加工企业名称及地址、独立冷库名称及地址、进口商及地址等产品信息,让“全程冷链保鲜”变成了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消费新体验。

image.png

     二、短板仍待补齐:配送、体验与服务的三重挑战

    (一)配送时效与冷链管理问题影响商品品质

     线上生鲜配送的核心痛点在于时效不稳定及冷链管理不足,直接影响商品新鲜度和安全性。尽管平台承诺快速送达,但实际配送常因订单波动、运力不足或极端天气延误。此外,部分平台采用“集单配送”模式,即等待多个订单合并后再统一派送,虽然提高了配送效率,但也延长了单个用户的等待时间,这一问题在低线城市更为明显。由于冷链物流覆盖不足,生鲜商品的配送时效波动更大,消费者难以预估到货时间,影响购物体验。例如,夏季高温下,海鲜、乳制品等易腐商品因配送超时可能出现变质。为压缩成本,部分平台还会采用“伪冷链”包装,导致商品在运输过程中温度失控,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调研人员在某平台购买樱桃,于三日后收到商品,发现包装为普通纸箱配备两包冰袋,同时因天气炎热,冰袋早已融化变成水包,打开纸箱后,调研人员进一步发现部分樱桃已存在腐烂现象。

image.png

     (二)商品信息不透明与售后体验差加剧消费纠纷

       线上生鲜购物依赖图文描述,其引发的一大痛点在于消费者无法直接验货,仅能依赖图片、文字描述和用户评价判断商品质量,但部分商家存在夸大宣传、虚假标注、信息不透明等问题,甚至通过修图、滤镜等手段美化商品外观,导致消费者收到货后产生心理落差。例如,有消费者投诉称,某平台销售的“特大号榴莲”实际到货后仅3-4斤,远低于宣传的“5斤以上”,与商家沟通后虽然得到了差价补偿,但还是觉得“被骗了”。此外,生鲜商品的特性也使得退换货政策往往较为严格,商品的售后环节变得繁琐,出现责任归属难划分的情况。有消费者反映到,其于某平台购买了“鲜活基围虾”,到货后却发现大部分基围虾已死亡,但商家认为这是“运输过程中正常损耗”,如果要退货需要自行承担运费。

     (三)过度包装与高峰期服务短板制约可持续发展

      生鲜电商为保障运输安全,普遍采用多层包装,如泡沫箱、保温袋、冰袋、塑料密封盒等,导致大量一次性垃圾产生。类似情况在冷链订单中尤为严重,部分商品的包装废弃物重量甚至达到商品重量的1.5倍以上。调研人员在某平台购买了2颗牛油果,却附带泡沫箱、冰袋、塑料保鲜膜、气囊防撞袋等,包装体积远超商品本身。同时,在节假日、购物节等商品大促及需求量上涨期间,生鲜平台的订单量激增,常导致配送延迟、缺货、客服响应慢等问题。例如,某平台上线外卖功能后,推出一系列购物补贴及优惠政策,外卖订单量瞬时暴增,但由于配送系统崩溃,导致出现大面积配送延误,原本半小时即可送达的商品延迟近三个小时才得以配送,导致消费者的购物计划被打乱。

     三、责任共担:生产商、销售商与平台的三重保障

     (一)生产商:强化源头质量把控措施

     生产商作为生鲜供应链的起点,承担着保障产品源头质量的重要责任。在种植养殖环节,生产基地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实施严格的农药残留检测和疫病防控措施。在生产环节,建立从选种、施肥到采收的全流程质量档案,并对每批次上市产品进行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在加工环节,加工企业配备规范化的预冷设备、清洁车间等设施,确保生鲜商品在出厂前达到食品安全标准。部分龙头企业还引入区块链技术,为每批商品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实现从田间到工厂的全程质量可追溯。

     (二)销售商:完善质量信息披露机制

      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经营主体,销售商需切实履行质量信息告知义务。在商品展示方面,通过多角度实拍图片、详细规格参数、检测报告公示等方式,真实呈现商品状况。部分海鲜销售商不仅会标注产品的捕捞日期、养殖方式,还会提供运输方式、运输时间等关键信息。在售后服务方面,通过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消费者反馈的质量问题实行“先行赔付”。部分销售商还推出“品质险”服务,当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保险公司将第一时间介入理赔,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

     (三)平台方:构建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

      电商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桥梁,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创新等方式履行平台责任。在准入环节,建立供应商资质审核机制,对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进行核验。在交易环节,可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控运输进度,当出现异常时自动预警。在纠纷处理时,部分平台建立了“质量保证金”制度,对确属质量问题的投诉优先退款。通过用户评价体系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还会对商家实行分级管理,推动优质商家获得更多流量支持。

      如今,线上购买生鲜商品已成为城市生活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进过程既充满创新活力,也不乏成长的阵痛。消费者既能体验到冷链技术的突破让挪威三文鱼48小时直达内陆餐桌的奇迹,也仍会遭遇配送延误导致食材变质的烦恼,这种行业特征,恰恰反映了其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当线上购买生鲜商品成为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时,那些藏在包装盒里的温度波动、藏在数据背后的品控细节,才是真正决定生鲜电商行业未来的关键因素,才能真正兑现“让优质生鲜触手可及”的行业承诺。

 

      乔秀丽/文

 






上一篇:预付式消费实地暗访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
  • 平安产险山东分公司大力落实主体责任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商品质量、配送时效及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然而,行业在高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冷链管理不足、信息透明度低、售后服务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消费体验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会于暑期这一生鲜消费高峰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际体验、数据采集、交流访谈等方式,期望为推动...

    时间:2023-03-29浏览:45次

  • 我会秘书长赵陕雄应邀在中国一东盟打击侵权假冒合作发展论坛发言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商品质量、配送时效及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然而,行业在高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冷链管理不足、信息透明度低、售后服务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消费体验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会于暑期这一生鲜消费高峰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际体验、数据采集、交流访谈等方式,期望为推动...

    时间:2023-07-18浏览:24次

  • 淬炼质量高地 第三届中国质量万里行•青海质量行活动启动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商品质量、配送时效及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然而,行业在高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冷链管理不足、信息透明度低、售后服务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消费体验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会于暑期这一生鲜消费高峰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际体验、数据采集、交流访谈等方式,期望为推动...

    时间:2025-06-16浏览:15次

  • 赵陕雄一行到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调研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商品质量、配送时效及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然而,行业在高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冷链管理不足、信息透明度低、售后服务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消费体验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会于暑期这一生鲜消费高峰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际体验、数据采集、交流访谈等方式,期望为推动...

    时间:2024-06-21浏览:20次

  • 质促会与新华网在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商品质量、配送时效及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然而,行业在高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冷链管理不足、信息透明度低、售后服务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消费体验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会于暑期这一生鲜消费高峰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际体验、数据采集、交流访谈等方式,期望为推动...

    时间:2022-04-18浏览:29次